汽车摄影网

资讯

资讯  news

改革先锋李书福:对汽车因爱痴狂的逐梦人

2018-12-19  

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人改革先锋称号,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榜上有名。作为汽车工业改革开放的民营企业代表,李书福在会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今天的大会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头戏,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我有幸参会并接受表彰。大会场面隆重热烈。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全面系统、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又高瞻远瞩、科学展望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恢弘蓝图。”李书福如是说。

在李书福看来,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会议;这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会议;既是对一个时代的阶段性总结,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李书福表示:“我们一定要把汽车工业发展好,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让用户买到更加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中国品牌汽车,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1997年,政策对民营企业造车尚未打开闸门,李书福“造汽车”的梦想在世人看来就是痴人说梦,但他没有放弃。5年后的2002年,李书福获得政策“准生证”,成为民营造车第一人。2002年,当李书福在内部会议上说出想要收购沃尔沃时,连内部人都认为他“疯了”,8年后,他排除万难正式将骄傲的“北欧公主”迎娶进门。

李书福曾经的梦想是“造奔驰那样的汽车”,但技术上白手起家的他,刚入行时只得庖丁解牛,拆了花上百万买来的奔驰轿车学习和模仿。今年,他入股戴姆勒汽车集团,成为后者的第一大股东。

2018年上半年,吉利汽车营业收入达到537.1亿元,同比增长36%;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6.7亿元,同比增长54%,为自主品牌最赚钱的车企。

刚入行时,李书福说自己最大的梦想是“让中国车走遍世界,而不是让世界的车走遍中国”。大家都觉得,这简直就是一场遥不可及的臆想。但眼下,吉利造汽车已经开始进入东盟国家,并计划在下一步进军欧洲以及美国等主流市场。


我不是汽车疯子

李书福那句“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经典判断句式,在业内广为人知。当时,这句话引发了很多非议。

如今,李书福自己已经不太爱提及这句话,他曾在多个场合解释过当时说这句话的背景和原因,并强调将此话简单理解成为“李书福认为造汽车很简单”,是不合适的。

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前,他先后五次创业,人生的第一桶金,来自于帮人拍照。1982年。李书福用赚来的钱开了一家照相馆。这是他的第一次创业,那一年,他仅有20岁。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李书福大胆尝试各种市场机会。从照相馆到冰箱制造、装潢材料、生产摩托车。敏锐的市场嗅觉加上踏实肯干的态度,李书福几乎每进入一个行业都能获得成功。

后来,李书福将目光瞄准了汽车。在那个年代,民营企业还没有被批准进入造车领域,市场上的玩家都是国有企业。汽车远未进入普通家庭,一辆价格超过20万元的桑塔纳,还需要找关系才能买到。李书福想,如果能造出5万元左右的车,那一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我认为汽车是一个高度全面和复杂的业务,人们无法轻易进入这一行业并破坏整个格局”。这两大因素让他决意投身于汽车行业。

有人嘲笑他,一家民营企业竟然也来造车。李书福不服气:“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吗?”此话一出,人们更是引以为笑谈。“汽车疯子”的名号慢慢流传开来。

李书福天生脑子灵活,自己不会造,就先从模仿开始,靠榔头和手工硬是“打造”出第一辆吉利豪情轿车。而真正让他感受到压力的是没有“准生证”。李书福曲线救国,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成功收购了四川德阳的一家客车制造企业,并用收购来的客车资质进行生产。

严格来说,这并不符合规范。吉利要发展,不可能永远靠打擦边球。如何拿到生产资质这个问题上,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等待。2001年,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从目录管理过渡到公告管理,李书福赶紧将吉利的两款新车的改进车型,上报给国家相关部门,希望进入新一期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之中。他对政策的松动充满期待,但结果让他再度失望。他对着前来视察的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说:“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这句话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听上去,在当时李书福已经有点“企业家”的潜质。“汽车疯子”李书福在人们眼里开始从当年那个有点狂妄的门外汉逐渐过渡到十分执着和狂热的“逐梦者”。吉利最终在中国“入世”的前夜拿到了生产资质,李书福欣喜万分。不过,当时的人对吉利造车的前景依然表示悲观。

然而,2018年,吉利收购戴姆勒集团股权落定,并成为了对方第一大股东。在短短20年的创业历程中,李书福为中国企业家长脸的远不止收购沃尔沃和入股奔驰。从0起步,仅用了20年时间,吉利年销量已经超过了120万辆,销售额接近3000亿元,为民营第一家。通过海外并购和合作,吉利旗下已经有吉利、沃尔沃、领克,到伦敦出租车、宝腾和路特斯等多个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四大核心研发机构,仅研发人员已超过1万人。除了在英国、马来西亚等地拥有生产基地外,在白俄罗斯也有博越(ATLAS)的工厂,产品已经在东盟和俄罗斯等地销售,并将于2020年进入欧洲市场。

很多人想要知道,李书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李书福曾将自己多年的心得总结为二十四字“真言”:“追求理想、把握商机、坚持信念、不怕失败、用心决策、凝聚力量”,为其成功的秘诀。

因爱“蛇吞象”

虽然在汽车行业,海外并购并非新鲜事儿,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有并购成功者,此后在运营的过程中能够如今日沃尔沃般成功者,也并不多见。

吉利收购沃尔沃时,后者在全球的销量仅为37万辆,而到今年,沃尔沃全球销量有望超过60万辆。在福特旗下,沃尔沃在2008年面临巨额亏损,而被吉利收购后,今年上半年,沃尔沃创造了史上最佳表现,营业利润达到78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59亿元。

吉利收购沃尔沃受到广泛关注,不仅因为这是当时中国车企最大手笔的海外并购,还因其中折射出吉利“蛇吞象”的隐忍和不畏一切困难的执着,以及李书福敏锐的嗅觉与极具东方哲学的管理智慧。

2002年,吉利刚刚拿到轿车生产资质,李书福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首次谈及想要收购沃尔沃,当时与会的杨健、安聪慧等高管都惊呆了。吉利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想要收购一个举世闻名的豪华品牌,无异于天方夜谭。

当时被认作的“狂言”,几年后却一一应验。当福特计划瘦身,并在“one Ford”的战略之下,开始为旗下包括沃尔沃在内的资产寻觅买家时,李书福就已经准备好了。自2007年起,吉利就开始了内部转型,以期能在并购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加分。一开始,福特根本没把这个实力与沃尔沃悬殊的追求者放在眼里,但李书福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登门,最终获取了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在收购准备接近尾声之时,李书福第一次与工会会面,有工会代表用略带敌意的话语问他,你能否用一句话来说明为什么要买沃尔沃?李书福大声说:“I love you!”当时就获得了对方的好感。李书福对沃尔沃爱之深,在这场长达几年的并购马拉松最终落下帷幕时,他哭了。

在收购沃尔沃后的一次演讲中他说:“在新的所有权框架下,我们需要科学管理,最好的办法是把沃尔沃‘放虎归山’。”这句话让时任沃尔沃汽车瑞典公司总经理安德斯·古斯塔夫森印象深刻,不仅形象,更重要的是“这种话西方企业家说不出来”。他觉得李书福讲哲学多于讲商业,“是有内在驱动力的商人,不局限于赚钱”。

李书福在对待沃尔沃这个被收购的品牌时表现出来的谦逊和平等,以及后者良好的发展状况,彻底打消了沃尔沃对吉利的“防备”和观望,双方的合作也步入深水区。

李书福的思路很简单,汽车是一个规模制胜的产业。沃尔沃有很多非常先进的技术可以为吉利所用,而吉利在成本控制、本土化采购方面,可以为沃尔沃带来优势。另外,二者在产能上也可以进行配合,比如沃尔沃的欧洲工厂,下一步就将为吉利领克代工生产新车,助力吉利进入欧洲市场。

李书福有强烈的危机感和合作意识,同时他又有着孩童般的意趣和幻想,每一个前瞻性的汽车技术,他似乎都感兴趣,比如自动驾驶、飞行汽车。

他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预测,未来传统车企可能只会剩下2~3家。而吉利不仅想要成为幸存者,还想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无论是并购沃尔沃,还是此后宝腾以及入股沃尔沃集团和戴姆勒,都是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其实现在我们的压力很大,比以前更大了。汽车行业正在发生变革,这场变化会给汽车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现在还不知道。”他谈道。所以吉利希望通过“合纵连横”的模式,在新技术和商业模式领域加快步伐。

从草根到国际化的企业家的路途中,李书福慢慢修炼,“汽车狂人”的时代已经过去,眼下,他正在“逐梦”的路上低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