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群雄逐鹿的移动出行 谁将一统江湖?
毫无疑问,当前中国已经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市场。汽车、出行与互联网的创新正以出人意料的新方式迅速融合。
中国的网约车市场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总和还要大,数据显示,从2014年的50亿美元、3000万用户增长到2017年的300亿美元、21700万用户。据贝恩咨询预测,从2015年到2020年,网约车的交易量将增长11倍,达到720亿美元。
J.D.Power曾在2016年的一次调研中发现,中国80%的消费者装了网约车APP,普及率非常高。其中装了网约车APP的消费者,有85%的消费者认为今天的移动出行更方便快捷,更节约时间。
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性选择网约车出行,中国移动出行市场全球居首,而且相关调查显示,消费者也不再执着购车。这也是为什么各大车企纷纷入局网约车市场,争抢这块大蛋糕的一个原因。他们的加入,将会给移动出行带来怎样的变革呢?
群雄逐鹿 谁执牛耳?
2018年,作为全球汽车销售风向标的中国车市可能迎来几十年未遇到的销量同比下滑。在新车低速增长的新形势下,车企想要通过销售车辆获取盈利变得越来越困难。车企转型做移动服务商已成为一种大趋势。
日前,宝马宣布,宝马已在成都取得网约车市场运营资质,并将于今年12月份正式在中国市场推出网约车服务。早在今年4月,宝马汽车就在成都建设了一家全资子公司——宝马出行服务有限公司,直至11月正式获得成都颁发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营许可证”,可谓“预谋已久”。至此,宝马成为第一家在华拿到网约车牌照的外资车企。宝马表示,宝马将转型为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有机会的话,希望业务能扩展到其他城市。
而在今年7月4日,沃尔沃汽车推出了共享出行新品牌“M”,正式进入共享出行服务领域;巧的是,同一天大众汽车也宣布将在德国推出共享出行服务;更巧的是,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也在当天宣布了将在法国推出共享出行服务。
另外,三大汽车央企的一汽、东风和长安已经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
截止目前,全球共享出行领域已有接近三十家整车厂入驻,其中包括戴姆勒、宝马、福特、通用、捷豹路虎、丰田、长安、上汽、首汽等国内外主流汽车品牌。
对于车企扎堆“抢滩”网约车的趋势,J.D.Power亚太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梅松林表示,共享出行当下正处在一个风口期,福特和众泰、大众和滴滴,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吉利和戴姆勒在这一领域合作,是整车厂业务模式的一种探索。他表示,当前车企在共享出行领域进行了形色各异的合作,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抢滩”共享市场。首先共享出行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其次这个领域目前没有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独占鳌头。“现在的布局是车企们触角的延伸和摸索,避免在未来的某个市场领域处于被动。”
技术展望 有否黑天鹅?
在资本的催熟下,网约车与共享汽车发展迅猛,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出现了很多诟病。网约车安全问题事件频出,也给出行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新出行时代,安全问题要如何解决?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进步,无人驾驶的商业落地能否让出行更安全?
谈无人驾驶,就绕不开Google的公司Waymo。11月13日,谷歌旗下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公司Waymo宣布计划于近期提供无人驾驶商用出租车服务。
“如果前方行驶的是自动驾驶汽车,就会很放心。跟在它后面开就不会违反交通规则”,当地的司机很信任Waymo的技术实力。昼夜不停行驶的52辆自动驾驶汽车已经成为当地日常的一道风景,担心安全性的声音很少。
其实,基于现有的无人驾驶技术,如果所有汽车都实现无人驾驶,据计算,可以减少95%的交通事故和99%的死亡人数。
因此,业界有很多人将无人驾驶称为“老司机”、“好司机”,它可以使驾驶更安全,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多便捷,也可规避目前网约车频繁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
驭势科技首席生态官邱巍表示,无人驾驶不能只追求技术,要让“司机”在更多商业化的场景,通过市场的买单训练它的技能。“司机”从一个新手成长为“老司机”是需要市场买单,这样的买单一开始不一定是在全程序路况下面L4的无人驾驶,可以是在一些区域化的,最后一公里的地方先去利用已有的技能赚钱,通过赚钱不断地训练技能。
无人驾驶已经开始走到现实生活中,可能将会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迅速普及。新出行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是否还会出行新的出行工具呢?而在这场出行革命中,车企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未来能否在竞争中超越Waymo这些巨头成为行业领头羊?都值得我们深思。
移动出行的春天不远了,未来谁能分一杯羹,独占鳌头,还需交给市场和消费者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