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评论:丰田开放专利没想象的那么美
近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宣布,计划在年内免费开放混合动力车等电动车相关技术约23740项专利。如此大手笔一时引发热议,成为业界关注焦点。在肯定这种行为的同时,业内也发出了一些思考的声音,如这样“免费的午餐”究竟有多美,企业是不是能唾手可得,这究竟是“赔本赚吆喝”还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市场考虑等。笔者也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不妨看看丰田免费开放的专利价值几何,就可以大致了解其是赔是赚。众所周知,专利布局是汽车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策略,在这一盘“棋局”中,核心专利必不可少。但由于当今通用技术增多、技术研发成本高昂等因素,高质量的核心专利为数不多;而外围专利则数量众多,其中有一些是具有实际辅助功能的,也有一些是为了迷惑竞争对手的。所以,专利数量不等于质量,数量众多不等于每一件专利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世界各国法律都对专利设置了有限的保护期限,有的专利即便是“独门秘笈”,但过了保护期还是要成为公知技术。从丰田的“官宣”来看,计划开放的很多混合动力车核心专利是快到期的。作为混合动力技术的先行者,丰田在这一领域耕耘了20多年,很多专利已临近到期,与其被动失效,不如主动放开,提前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而且,丰田是世界范围内专利运用水平最高、经营管理有方、企业效益屈指可数的车企之一,对此自然会拿捏有度,而不会只要名声、做赔本买卖。
其次,免费开放专利与其说是一个噱头,不如说“开源”正在成为汽车行业的一种潮流。丰田免费开放专利已有先例,在汽车领域也不是第一家。2015年1月,丰田就曾宣布开放氢燃料电池技术5680项专利使用权,尽管至今“落地”者寥寥,4年多来只有十几项专利签署了使用协议。更早之前的2014年6月,特斯拉公司就宣布,其所有专利免费供竞争对手使用,曾轰动一时。如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放专利或技术平台,已不再鲜见,如大众汽车宣布开放耗资60亿欧元的MEB技术平台的使用权,宝马和微软近日也声称将携手打造一个开放式制造平台(OMP)。
第三,“免费开放”捎带附加条件,难以让人看作是名副其实。业内注意到,此次丰田开放专利虽称“免费”,但却不是无条件的谁想用就能信手拈来。要使用其中的专利,必须先提出申请,经过筛选与谈判,签署使用协议,协议中附加的条件包括丰田会提供顾问支持、协助对方将专利变为产品等,这些都不是免费的。可见,对于申请的企业,丰田要进行挑选,符合要求者方可入列,还要先商讨实施条件,达成一致后签约,并且须缴纳相关技术支持费用后才能使用。当然,这或许可以理解成是为了保证专利的实施,但种种条件设置,使“免费开放”多少打了点折扣。
第四,借开放专利之机扩大“自留地”的“小九九”,是否能实现尚不可知。从1997年丰田推出首款量产混动车型普锐斯以来,其混动技术就一直领跑世界。事实上,丰田与通用、福特、宝马等车企在混动技术方面还曾进行过合作,但近几年车企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呈“分道扬镳”之势。欧美企业主推48V轻混系统,而且大力发展纯电动车,如大众发布MEB平台、奔驰推出EQ子品牌、宝马亮出i系列、奥迪展示e-tron等。而且按照车企公布的计划,虽然技术上各自为战,但争夺的市场却是一致的。丰田虽然在混动技术上很强,但在纯电动车方面优势并不突出。由此来看,丰田虽有意希望借开放专利的机会培育壮大自己的上下游产业链、保住或扩大混合动力车市场,进一步扩大利润,但能否成功还有待时间证明。
第五,此次丰田开放的专利,其他车企能否用得上也是个疑问。虽然丰田此举与当初特斯拉免费开放专利的逻辑有点类似,初衷是吸引更多车企参与投入,把混合动力车市场的蛋糕做大,从而进一步拓展商机。但是,目前的混合动力车市场定位变得有些尴尬,而且技术路线也各有千秋。例如,丰田与大众的技术路线不同,与同属日本的本田也有明显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丰田开放的专利是最新的技术还是20年前的技术,在不同的技术路线上实现“嫁接”几乎是不可能的。换个角度看,站在同一阵列的技术强者用不上,是因为不会推翻自己的技术路线去跟着丰田走,从头再来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都很不划算;技术薄弱的跟随者或中小车企即使拿到专利去变成产品也需要漫长的时间,况且一方面这些企业是不是符合丰田设置的条件要打个问号,另一方面即使拿到了这些技术还要学习消化,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市场角逐中,是否有那么多时间去从容实现呢?
从根本上说,市场是企业行为的主宰。研究表明,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进化”步伐正逐步加快,混合动力车可能只是过渡。在这样的背景下,丰田也感受到了莫大的危机和压力,因此,免费开放专利无论是作为车企转型中的谋略还是手段,应该都不难理解。只是,它看上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