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记录仪,一个在汽车后市场占有率很高的用品。好处自然不用多说,记录道路情况,防止碰瓷,近些年的记录仪(智能云镜)还具备了分享沿途风景、语音交互,在线音乐、收音机等功能,称之为一个“小车机”也不为过。但上述附加功能的出现似乎又与记录仪汽车黑匣子的属性出现了偏离。
当行车记录仪厂商正在不遗余力的开发新产品及其附属功能时,越来越多的整车厂也开始涉足行车记录仪。与那些常见走4S店渠道,归类到美容装饰上的“加装原厂记录仪”不同,一些中国品牌开始着力于内置行车记录仪功能。二者区别是前者属于购车后再加装,也就是内饰完整性、走线隐蔽性好一些,而后者是算作车辆配置的一项,即购车后就可拥有。
我遇到的记录仪问题
道路环境日渐复杂,或为保护驾驶员自己,或为发生事故后责任划分,记录仪的刚需一直没有改变。但目前记录仪市场鱼龙混杂,新机状态下几个大品牌的差异无非是在摄像头像素、感光元件、广角这些硬性参数上。但如果考虑到使用环境、售后问题逐渐显现了,举几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
1、“人去楼空”管生不管养
第一个记录仪,造型独特,且通过蓝牙连接外置了快速抓拍按钮。但好景不长,购入3天后抓拍按键就处于失灵的状态,通过客服报修需要将原机寄回,我一想功能需求不强凑合用算了,谁曾想一年后这个品牌的记录仪产品在全网消失了,只留下一些媒体的评测信息。
2、记录仪被冻傻了
第二个记录仪,质量好些,让人感叹干杀毒起家的就是不一样,服役了两年半。但最近温度骤降,记录仪似乎“感冒了”。上车通电后基本处于无限重启的状态,开关机提示音在固定频率下俨然成为一首奏鸣曲。记录仪显示屏无限弹出“请格式化存储卡”以及“TF卡无法弹出”似乎告诉了我它大限将至。
原厂内置行车记录仪专治后装顽疾
上述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记录仪出现问题找谁修及记录仪能否克服车辆行驶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相比于后装,新车内置行车记录仪的做法可有效避免前文我遇到过的那些窘境。无论是环境影响还是售后问题,有整车厂作为坚实后盾,总好过那些管生不管养亦或是“身体羸弱”的后装产品。当然,也不排除整车厂倒闭的情况。
电子产品根据标准大致可分为军工级、车规级、工业级、消费级,不同的等级在环境温度、湿度、设计寿命、抗冲击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目前很多品牌的内置行车记录都采用车规级标准,以我们调查过的长安CS35 PLUS所内置的记录仪为例,其工作温度范围在-40℃——85℃之间,湿度小于95%。而我们常见的后装记录仪多数为消费级产品,多个维度的范围并不高。
据了解长安CS35 PLUS的内置记录仪设计寿命达到了10年的标准。而设计寿命方面又牵扯到我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坏了谁管修!对于内置记录仪来说,多数享有与整车同期的质保,且依据厂家策略不同,备件长达10年。所以内置记录仪的售后基本可以说依托于整车品牌,只要品牌不倒,就能找到地修。
原厂内置行车记录仪的一招鲜
内置记录仪的优势在哪呢?首先可见的无非就是走线规整、位置隐蔽,且不存在固定位置受内饰设计的问题,同时固定方式导致的意外脱落、胶痕基本都不存在。不过这些优势并非是原厂内置记录仪的专利,一些预留位置的“伪原厂”同样具备这些优势,就没点一招鲜吗?
其实所谓一招鲜是指记录仪与车辆信息的打通。举个现在比较流行的例子——语音交互,在联网(部分离线也能实现)状态下,你可以通过具备语音硬件的任何智能设备进行语音交互,如你对家里电视说,给我换到电影频道,我要看XX节目,这就好比是在与车内后装记录仪进行交互,通过语音实现拍照,回看记录甚至通过记录仪内置的地图进行导航,但这与车辆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内置记录仪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记录仪的画面可以实现车辆当前的行驶状态,如车速、位置、是否系了安全带甚至是当前这一秒是踩油门还是踩刹车了。看似鸡肋?其实这将为一些事故的定责提供十足的证据。
记得前几年等信号灯,倒车碰瓷的案例非常多,大致情况是前车故意倒车碰瓷后车,即使在有记录仪的情况下,碰瓷者也会通过一些手段让事故识别变得非常困难,最终实施诈骗。如果记录仪画面接入上述我提到的功能后,画面会显示油门、刹车状态,追尾的诋毁不攻自破。
选购记录仪别忘了这个指标!
在购买记录仪除了注意硬件参数、保修乃至附加功能以外,还应注意回放查看是否方便,这在出现事故定责时非常重要,一个是现场定责,一个是“走吧!跟我回队里”,时间成本差之千里。
后装记录仪的查看方式一般有两种,自带屏幕或通过手机App近程查看,而内置记录仪则是通过多媒体显示屏与手机App,方式上没什么新鲜的,主要是显示效果。这方面因人而异吧,内置记录仪的优势并不明显,各位选购记录仪时本着能够快速方便查看的原则多家注意即可。
写在最后:
如果单从记录仪常规功能来看,原厂内置与主流后装差别并不大,只是显示效果、查看便利与否的区别,但倘若将记录仪与车辆信息打通后,随着可显示信息的丰富,记录仪或许真得可以成为“黑匣子”。那后装记录仪会消亡吗?至少近5年不会!与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相同,虽然新车网联功能完善,但从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来看,网联汽车比重并不高,那早期买车的消费者又想用网联功能怎么办?目前后市场有一些类似,车机盒子类的产物,通过车载协议连接,获得网联功能。此法或许是日后记录仪丰富行车信息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