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私家车之外:公共交通的智能进化
汽车“新四化”是一场全面的“运动“。
从电动化来看,公共交通由于政策和场景优势,在推广力度上远超私家车。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路上的纯电公交车和出租车能见度越来越高,体验也越来越好——例如在北京,当你乘坐一辆电动公交或是它从你身后经过时,终于没有了那种庞然大物的轰鸣所带来的不适。
而智能化方面,公共交通同样在不断进行尝试和布局。有意思的是,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动化和智能化总会被人不由自主地联系到一起。
智能化的应用场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融合与发展,汽车行业开始越来越多的提到“出行“、”生态“等概念,从以车为本位过渡到了以出行场景为本位。
电动化为了提高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智能化则是为了提高出行效率。在生活中,我们已经能够或多或少地体验到公共交通的智能化进程了。
车辆方面,路线和模式固定的公交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的落地要比私家车更容易。这不仅可以节约人力成本,还可以通过车队之间、车与其他基础设施(如信号灯)的协同、云端大数据分析来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例如Mobileye针对公交、车队开发的神盾防御探测系统(Shield+)便具备了盲区检测、驾驶员行为分析、防碰撞预警、智慧城市热点地图绘制等功能。
当然,相比港口、物流园区、轨道交通等相对封闭的环境,公交车还是面临着不小的考验的。在公共道路上行驶对于安全性要求极高,且与所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密切。
在支付场景中,很多地方的公交和地铁如今都可以通过二维码或手机NFC功能完成支付,排队购票或公交卡也许会在将来成为历史。
从出行者角度来讲,越来越智能的出行软件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最优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例如高德推出的AI智能公交导航。不同于之前的导航软件,这款产品建立在高德地图大数据样本及机器学习能力基础上,可以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实现公交路线查询、站点指引、到站提醒、出行解决方案建议等功能。
而最近几年兴起的用于城市交通管理的AI智能人脸识别系统(典型应用是在人行横道自动识别闯红灯的行人、电动自行车等),虽然偶尔会闹出些笑话。但对于规范行人和车辆的行为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技术路线
当然,智能化是建立在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基础之上的。这些技术与出行、与公共交通相遇时,发生了奇妙的反应。
5G的普及让车联网成为了可能,在公交系统中,车队的车辆可以实现即时信息互通,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而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车辆还可以和出行系统中的一切相关设施进行数据交换,实现真正的车路协同。
越来越先进的传感器、芯片以及软件系统让车辆变得更加聪明。也许用不了多久,自动驾驶便可以覆盖大多数的行驶场景,正如今天的某些地铁线路,公交车也只需要配备一个安全监控人员,配合云端的系统对车辆进行管理,而不再需要司机。
随着运算能力和算法的不断攀升,数据量的不断积累,“人工智能”的优势也愈发明显,即使是公共交通领域,乘客也能够享受到即时的个性化的服务。
在智慧出行系统之外,公共交通还将与更多“智慧城市”相关的内容发生联系,使各个场景之间更加连续更加高效。
向共享过渡的私家车?
私家车的独特属性决定了其短时间内不会消失,但不可否认,随着公共交通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它在某些方面的不便和劣势已经不复存在(甚至超越了私家车)——更别提私家车高昂的成本、愈发拥堵的城市环境和严格的政策限制等问题。这意味着借助智能化的趋势,公共交通将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取代私家车。
而国内外网约车公司在共享车辆化方面的研发和投入,也进一步弱化了私家车的必要性。也一直有观点认为,L4和L5级别的自动驾驶将率先出现于共享车辆和出租车等运营车辆上,而且相比于私家车,自动驾驶技术也更适用于运营车辆。
因此很多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共享车辆和公共交通能够覆盖到你九成以上的出行需求时,私家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在这一进程中,智能化功不可没。未来的公共交通体系将会包含更多内容,其外延和内涵都将随着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而不断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