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和AI越来越多的应用,让车变得更像一台智能设备,而新创车企为了获得市场,在新技术的应用上比传统车企更为积极,于是曾经只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场景迅速地出现在我们地生活中。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小鹏汽车在上海车展上展示的XUI融合感知交互能力,它让车拥有“读心术”,更懂用户。
3月20日后交付的小鹏G3以及新发布地P7上,除了外部的摄像头和雷达,内部也将拥有一颗近红外摄像头,再加上语音麦克风,为XUI融合感知交互系统提供了数据获取渠道。
这套系统能做什么?简单来说,以前车里只有耳朵(语音AI),现在又多了眼睛(视觉AI),结合大脑(AI系统),哪怕你不用说话,AI也知道你高兴与否,想要做什么,从而更好地为驾驶者服务。
识别驾驶人的情绪状态听起来是个非常玄幻的事儿,但如果你对于“微表情”有所了解的话,其实这个事儿没那么难。通常人们觉得主要通过语言去传达信息,但其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同样可以传达大量信息,即便是假装的,身体肌肉仍然会受真实情绪影响,通过表情和肢体的微笑动作不自觉地表达出真实想法。通常自己和观察者是察觉不到,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可以识别,拥有深度学习能力的AI系统在拥有庞大数据库后也可以。
小鹏车内的A柱区域安装了一枚摄像头,可以捕捉驾驶员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在多路数据的支持下,AI系统可以根据驾驶员的表情和动作来分析驾驶员的情绪、意图、疲劳度和专注程度,一方面提高使用便捷度,一方面提高驾驶安全。
便捷度的提升主要体现在面孔识别方面,目前P7已经实现了通过面孔识别来启动车辆的功能。当然,出于法规和安全考虑,目前采用的是面孔识别和蓝牙双重验证方式。预计再不久的将来,忘带钥匙也不要紧,只需要刷脸就能把车开走。钥匙会忘带,脸可是随身的。
驾驶安全以疲劳驾驶为例,一般疲劳驾驶时驾驶员会出现眼球转动减少、眨眼频繁、眯眼、打哈欠和动作迟缓等状态,通过训练后,AI系统就可以判断出这些动作,从而判断出驾驶员是出于疲劳状态,进而做出提醒。当然仅靠视觉判断是不够的,AI系统是与车辆联通的,因此转向幅度和频率、刹车和油门力度、鸣笛次数等一系列驾驶行为数据也提供给AI系统,作为判断依据的一部分。
情绪的识别,目前主要用在获取用户反馈方面。这方面很像互联网领域的兴趣分析,用户会用鼠标优先点击自己喜欢的内容,如果不点则说明对一些内容不感兴趣,这就给产品或运营人员提供了比较精确的参考,于是就据此把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放到醒目或靠前的位置。车里自然是没有这么一个鼠标点击的过程,也很难指望用户能够清晰全面地表达自己地需求和喜好,毕竟很多是潜意识地行为,那么AI情绪识别就派上用场了。通过摄像头,用户在使用车内某一项功能地时候所表达出的情绪就会被作为用户反馈收集起来,作为未来汽车功能设计的数据支持。
小鹏汽车首席科学家郭彦东表示,情绪识别的未来方向是意图识别,未来将实现通过人的动作倾向判断出下一步的动作。例如驾驶员看左侧后视镜,AI系统判断他可能想转向或变化车道,如果左侧有车就会进行提醒。又或者看中控大屏那么语音AI系统就会被唤醒,无需再由人发出指令来唤醒。
可能大家有疑问了,生活中不乏光照恶劣的环境,摄像头在昏暗情况下又如何保证成像。另一方面是否存在被照片或面具欺骗的情况,毕竟此前是有人脸识别被欺骗的情况的。针对光照环境的疑问,郭彦东表示车内采用的是主动近红外摄像头,通过红外灯补光(肉眼不可见),即便在极暗环境下也能拍摄到清楚的画面,这已经是安防监控领域较为常用的技术。近红外成像原理与普通成像技术不同,近红外成像下人脸图像只会随着人与摄像头的距离变化而变化,这种技术下真实人脸和照片的成像差别很大,因此不能被照片欺骗,虹膜识别技术则可以破解面具的欺骗。
XUI不只是视觉AI,语音AI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语音系统可以将内容、语调、语速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判断,从而加强对情绪的识别。
它更现实的应用是在身份识别方面。视觉和语音的识别可以让系统对驾驶员地身份更为准确地识别,通过建立XID独立账户,可以为不同用户提供座椅、空调和数据隐私等功能地个性化配置。例如被朋友借车,如果不希望被人看到自己的出行记录、信息列表,设置账户后,XUI通过视觉和语音系统发现司机更换,车主地用户数据和座椅空调的个性化配置都会跟着调整,还车后又会自动调整回来。
XUI仍在继续研发中,毕竟这种技术属于人工智能的分支,技术地提升依赖机器学习,需要将机器在数据中学习到的算法和统计数据汇总起来。小鹏的数据来自互联网大数据、仿真大数据、自有/测试车队大数据以及中国真实用户大数据等四个方面。算力方面则由车辆搭载的高通骁龙 820A车规级芯片和系统级自动驾驶芯片NVIDIA DRIVE Xavier奠定硬件基础。
XUI融合感知交互系统目前还很难说达到预期的完善,未来还会更新迭代,逐渐变得更加流畅,而用户则可以通过OTA进行数据升级。
互联网思维进入汽车制造业,带来了很多创新,小鹏XUI融合感知交互系统虽然不能完全是互联网业带来的思路,但对用户反馈的重视却是一脉相承的。快速、准确地获取用户地状态和反馈,迅速调整产品以适应市场,这样的快节奏模式显然不是传统车企所拥有的。